上海書法展裏,筆墨的故事正跨越千年娓娓道來。
東漢熹平石經《周易》殘石,帶著洛陽太學的喧囂記憶,當年46塊石碑引來萬人摹寫,蔡邕以“蠶頭雁尾”的漢隸爲儒家七經確立標准,終結經文傳抄的混亂,更讓書法成爲文明傳承的載體。
《曹全碑》拓本,是明代石碑受損前的孤品,書法秀美溫潤,用靈動線條延續著漢隸血脈,與熹平石經一剛一柔,勾勒出漢代書法從官方範式到文人意趣的流轉。
晉唐書法區,集王羲之書金剛經冊,楷書的端莊與行書的靈動渾然交融,這份宋拓便成了追摹書聖風骨的珍貴憑據。
宋代王安石的孤本,筆致間盡是“閑和蕭散”,這位變法巨匠的書法被蘇轼稱爲“無法之法”,作爲195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,卷面墨痕裏,藏著書法從“守規矩”到“抒胸臆”的時代轉折,更映照著文人的風骨與曆史的浪潮。
從東漢熹平石經的規矩楷則,到唐代高閑《草書千字文》的狂草狂逸奔湧;從董其昌《行書寶鼎歌》的顔體端渾,到倪元璐《行書金山詩》的欹側豪邁,再到陳璧臨張旭的章草余韻~諸如此類的珍品難以盡述,更多筆鋒的跌宕、墨韻的呼吸,正藏在展櫃深處,如果感興趣,不妨親臨上博切身感受穿越千年的筆墨韻味。
今兒的茶喝完了,下回泡新的,再陪您看藝術。
N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