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紮根“二王”書法的革新者,森田子龍的創作有顔真卿的沈雄骨力、王羲之的靈動筆意,這些源自中國的傳統養分是他突破的底氣。

與同爲上田桑鸠“奎星會”門徒的井上有一一樣,始終以革新書法爲理想,二人曾共創“墨人會”,在相互啓發中探索現代書法的新可能,森田子龍的“龍”字,便是這場探索見證,它曾作爲七十年代德國出版物的封面,將東方筆墨的先鋒性推向了國際視野。

早期《圓》等作品,以“離散書寫”解構字形,借“圓相”的理念,以簡潔白筆線條在黑底間勾勒,看似抽象隨性,實則暗藏顔體頓挫節奏,是中國書法“力透紙背”精神,借極簡形式的延續。

中期嘗試金漆與大漆屏風,金色線條在黑漆背景上遊走,模糊字畫邊界,卻仍見王字的氣韻流動,延續著中國書法所承載的“虛實相生”的審美內核。

晚年回歸文字性創作,將先鋒探索收束于筆墨法度之內,完成了對東方精神“守正出新”的诠釋。

這種演變背後是清晰的藝術意識,體現在他創辦《墨美》雜志引介西方抽象藝術,在歐洲表演“肢體書寫”,讓身體韻律與筆墨結合,本質是東方“身心合一”的創作哲思。森田子龍的革新有系統脈絡,既不背離二王傳統,又大膽拓展書法的邊界。

如今再看,他真正的價值,在于證明書法的現代化不是對傳統的背叛,那些紮根中國千年的筆墨精神,才是書法探索最需汲取的養分。

今兒的茶喝完了,下回泡新的,再陪您看藝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