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友涵曾說:圓的安定感,能表現「始」與「終」,他筆下80年代的「圓」,暗合禪宗溈仰宗「圓相」的精神,既是本初的圓滿,也是包容萬法的歸宿,在半個世紀的創作中不斷蛻變,最終與波普的明艷、風景的肌理、時事的溫度共現於畫布。

早期的「圓」是「始」的純粹,點與短線編織著自由哲思,也是「圓相」的本初。《199301》讓圓相在圓滿中藏著突破的可能。90年代領袖題材中,頭像與放射線條碰撞,飽和色彩賦予平和的氣質,處理方式是禪宗「不滯於形、守住內核」的精神。

時光流轉,母題如圓相修行般層層遞進《有花的沂蒙山》讓波普小花綻於風景,是圓相舒展的自在。曾經純粹的抽象符號,由此成了承載記憶的容器。

自學中對西方養分的汲取與轉化,讓他不困於抽象、不囿於具象。真正的藝術自由,是讓「始」的初心成為「終」的底氣,在循環中長出新的可能。偉大的創作,在堅守與開放的平衡裏,如圓相般生生不息,於修行中趨近無限。

今兒的茶喝完了,下回泡新的,再陪您聊藝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