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國良無處不在,聶聖哲胡噴帶貨,馮唐雞湯帶貨也就罷了,沒學幾天還賣起了書法,玷汙了書法藝術。更甚者在蔡瀾頭七未過,以“混子”論消費逝者博眼球,日常鄙視黃永玉的生活態度,這般吃血饅頭的行徑,比流量炒作更顯涼薄。
蔡瀾的才華從不是浮于表面的“吃喝玩樂”,他是邵氏電影的亞洲影壇推手,監制經典無數;是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總顧問,深耕美食文化;更是金庸筆下“真正潇灑的人”,將書法、篆刻、旅行,融于生活的藝術。黃永玉亦如此,自學成才的畫壇鬼才,壹句“人只要笑,就沒有輸”道盡生命豁達,其藝術與人生哲學,豈容流量小醜隨意曲解的?
流量時代更需要底線。消費逝者博眼球,曲解經典換熱度,看似賺了流量,實則丟了做人的根本。蔡瀾與黃永玉用一生證明,真正的文化風骨從不在嘩衆取寵裏,而在對生命的敬畏、對專業的堅守中。別讓流量沖垮良知,有些“血饅頭”,吃不得!畢竟,當一位長者悄然離去,我們更該銘記的,是他留給這世界的豁達與溫度,而非用喧囂透支最後的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