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錢的藝術是熱愛與價值的平衡。當退休教師用養老金收集地方志,當程序員豪擲年終獎競拍絕版黑膠唱片,這些行爲早已超越消費本身。完成初期財富積累後的花錢,名包名表,貼金帶銀,無不彰顯富貴之舉,不足爲奇。談不上花錢的藝術。

當富婆引領當代藝術審美趨勢,花錢上升到收藏階段時,首先是自我認知的徹底改變,其次是文化素養的提升,同樣是消費,但是收藏的本質是用金錢丈量精神深度,在物質與情感間搭建平衡的藝術。

在商業上成功的人士進入收藏群體,必有他的獨到之處。他們能直觀地找到藏品和自己的關系,同時又能有效地預判花錢的投資回報率。而且他們選擇的是組合式投資者的理念。

以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爲例:1973年至1988年,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每年拿出流動資金的5%投資藝術品,15年裏收藏約2500件藝術品,涉及西方雕塑、油畫、戰後現當代藝術和中國藝術品等,最後平均年收益率超過20%,其中中國藝術品年化收益率高達15%。

針對收藏個體所言,真正的收藏是心跳加速的相遇,而非電子表格裏的數字遊戲。這也印證了藝術品收藏的黃金法則:功利性追逐往往止步于周期震蕩。這才是花錢的藝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