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絕對想不到,古人畫中的端午究竟有多講究?
郎世甯的《午瑞圖》堪稱“宮廷限定”,(青瓷瓶中蒲草挺括,石榴花與蜀葵花爭豔,粽子散落一旁。)西方光影勾勒瓷瓶高光,看似靜物寫生,實則把皇家端午的儀式感“焊”在畫布上,讓艾草都透著莊重!
齊白石的《端午美味圖》飄著煙火氣,雄黃酒紅得潑辣,切開的鹹鴨蛋像要滴油,濃墨勾出的三角粽子,像極了胡同裏叫賣的熱乎勁兒。他甩開技巧的包袱,濃墨淡彩間全是老百姓舌尖上的端午。
任伯年的《端午圖》最顯清雅,艾草、菖蒲爲主景,取驅邪之意,黃魚、枇杷、蒜頭點綴,暗藏祈福民俗。幾筆勾勒,就把“安康”二字融進了水墨裏。
當賽龍舟鼓點震碎江面薄霧,艾草清香漫過青瓦白牆,這些畫作早將先人對自然的敬畏揉進端陽,從宮廷儀式到市井煙火,郎世甯畫“講究”,齊白石畫“日子”,任伯年畫“清歡”,千年端陽的百般模樣,早被畫家們用筆墨釀成了一壇民俗陳釀,越品越香。
今兒的茶喝完了,下回泡新的,再陪您看藝術。